行业动态
新闻中心
关注最新动态和资讯
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行业动态

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信息发布会

2021.01.28 2062 字号 A- A A+

践行新理念 展现新作为

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起稳步、开良局

2021年1月27日

2020年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,以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、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下,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,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。钢铁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,准确研判,精心谋划,果断行动,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生产经营、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、环保压力上升等困难,行业总体呈现相对良好的运行态势,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、为实现国民经济正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一、2020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

钢铁生产保持平稳,产量继续增长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20年,我国粗钢产量10.53亿吨,同比增长5.2%;生铁产量8.88亿吨,同比增长4.3%;钢材产量13.25亿吨,同比增长7.7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.2%,二季度增长1.7%,三季度增长10.3%,四季度增长8.8%。分月度看,受疫情影响,3月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,其他各月均同比增长。

下游行业快速复苏,钢材消费创新高。2020年,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,国民经济呈逐步恢复态势。特别是二季度以后,随着国家复工复产、稳经济政策逐步发力,重大项目投资启动,机械、汽车、家电等下游行业快速复苏,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持续好转,钢材消费创出新高。据钢协测算,2020年,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%,钢材实际消费同比增长7%左右,其中建筑业增长10%、制造业增长4%。

钢材出口明显下降,进口大幅增长。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2020年,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万吨,同比下降16.5%,出口均价847.2美元/吨,同比上升1.3%;累计进口钢材2023万吨,同比增长64.4%,进口均价831.6美元/吨,同比下降27.5%。若考虑进口钢坯增加的情况,2020年我国粗钢净出口同比下降67.6%。2020年,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.7亿吨,同比增长9.5%;进口均价101.7美元/吨,同比上涨7.2%。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,我国的钢产量不但没有给全球钢铁市场带来消费压力,而且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。

钢材价格逐步回升,总体水平低于去年。据钢协监测,2020年12月末,中国钢材价格指数(CSPI)为124.52点,同比上升17.36%。其中,长材指数为126.25点,同比上升15.09%;板材指数为126.23点,同比上升20.74%。但从全年来看,1-12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105.57点,同比下降2.24%。从分月情况看,钢材价格1-8月份同比低于上年,从5月份起呈逐月回升走势,从8月份起超过上年同期,进入四季度后环比升幅加大,价格升至年内最高水平。

企业效益持续恢复,实现利润小幅增长。据钢协初步统计,2020年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47033亿元,同比增长10.86%;销售成本42366亿元,同比增长11.57%,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.71个百分点;实现利税3083亿元,同比增长7.00%;利润总额2074亿元,同比增长6.59%;平均销售利润率4.41%,同比下降0.18个百分点。钢铁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扩大直接融资渠道,负债水平有所下降。2020年12月末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62.27%,同比下降0.18个百分点。

坚持绿色发展,大力节能减排。在积极应对疫情、稳定生产经营的同时,钢铁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,实施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,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节能减排技术,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。据钢协统计,2020年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45.27千克标煤/吨,同比下降1.18%;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4.34%;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10.11%;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4.38%;钢渣利用率同比提高0.98个百分点;焦炉煤气利用率同比提高0.08个百分点。

二、后期行业运行面临的形势

2020年,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,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后期,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仍然向好,市场空间广阔,发展韧性强大,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,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,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。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,扩大内需充当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抓手。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复苏、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,将为钢铁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
同时也要认识到,当今世界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,各种风险挑战叠加,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,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,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,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,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依然错综复杂。

宏观政策稳定,钢材消费小幅增长。今年,我国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恢复发展态势,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国家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会有一定的延续性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将为钢铁需求提供有力保障。据钢协预测,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。

钢铁产品出口下降、进口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。目前,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,国际钢材需求和生产恢复还面临很多困难,在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保持增长的格局下,预计钢铁产品出口下降、进口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。

企业成本压力上升,提高效益难度加大。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,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。据钢协监测,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(CIOPI)62%进口矿价格2021年1月18日最高达到171.6美元/吨,创近9年来新高。目前,铁矿石、煤炭、焦炭和废钢价格均处于高位,有的呈上涨态势,企业生产成本面临上升压力。在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的情况下,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任务艰巨。

减少资源能源消耗,低碳发展势在必行。在2030年“碳达峰”和2060年“碳中和”的目标约束下,今年国家将强化降碳的刚性举措,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,并制定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。钢铁行业是今年降低碳排放的重点行业,减少资源能源消耗、研究低碳路径、破解低碳发展难点时间紧迫,势在必行。

三、行业下一阶段重点工作
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第一年,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。钢铁行业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,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,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,着力提升对国内钢材需求的适配性,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捕捉新机遇,展现新作为,不断增强生存力、竞争力、发展力、持续力。要继续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这一根本任务,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,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、促产业集中、保资源安全三大行业痛点,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,为实现低碳绿色、高质量发展起稳步,开良局。具体来看,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:

一是继续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。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,要严格遵守产能置换有关规定,防止违法违规新增产能。要充分利用行业效益改善的有利时机,进一步提升企业防风险能力。要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利时机,继续在企业融资、减税降费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。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,处理好集中和市场的关系,形成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一流企业,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。

二是多措并举保持行业平稳运行。重点围绕“控产量、降成本、防风险、提质量、保效益”开展工作,企业要理性认识今年钢铁市场形势,把握好生产节奏,深入开展对标挖潜,有效开展降本工作,强化防范经营风险,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。加强沟通交流,努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从增加铁素供给、改进定价机制、完善期货市场规则等方面,加快解决铁矿石保障相关问题。完善废钢资源加工配送体系,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,促进合标再生钢铁原料的规模化回收加工利用。

三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。按照2030年“碳达峰”和2060年“碳中和”的目标要求,加快研究钢铁行业行动方案。进一步优化原料、工艺和能源结构,突破低碳工艺技术瓶颈,推动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氢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。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,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,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,促进优质、高强、长寿命、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。推动绿色消费,以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,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。

四是攻坚克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。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采取“揭榜挂帅”等方式,加快搭建重点用钢领域创新联盟,围绕低碳冶金、洁净钢冶炼、高效轧制、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、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,以及先进电弧炉、特种冶炼、高端检测等专用装备,加大创新资源投入,实现技术突破。加强标准创新体系建设,制定一批先进适用的行业标准、团体标准,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。积极探索规模化定制、远程运维服务、网络化协同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,鼓励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。

五是有条不紊推进行业智能制造发展。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,推进5G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。加快钢铁研发、制造、运营、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与智能化深度融合,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,探索数据要素共享机制,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。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,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,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、资源共享、设计共享、生产共享,多维度打造现代化、数字化、精益化的“智造工厂”,形成钢铁智能制造新业态。